趨勢新知

2023/07/06

服務型機器人為業者帶來哪些好處?

省錢很重要?!

「買一隻送餐機器人可以少請幾個工讀生?」

「使用服務型機器人可以降低多少人力成本?」

還記得兩年前引進送餐機器人,開始介紹給國內餐飲業時,有不少的業者一開口便問這些問題;也有同業在廣告上主打可以大幅減少人力成本。一時之間似乎大家只在意可以少請幾個工讀生?可以省多少錢?即便兩年過去了,初初接觸到服務型機器人的人,依然會希望知道這些問題答案。這個問題可真的是大哉問啊!

當然有直覺又快速的答案,但其實這個問題的真實答案是複雜、需要時間的累積的,而且每個人最終的答案也會是不同的。

根據某些研究報告,使用二隻送餐機器人大約可以節省一個外場人力。

這當然是一個很簡約的數字,就是提供給只想要獲得某個具體數字的人聽的;但任何一份研究報告都有它的研究背景與各種運作條件,無法一體適用,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的。

完美的「人機協作」

首先,我們要確認的確有某些工作項目,例如傳遞餐點或帶位等,是適合由機器人來執行的;或是哪些餐點適合由機器人運送?這才會有可節省的人力。以現況來說,整個餐廳裡的作業工項,還是有(絕)大部份的工作是無法由機器人取代的,例如桌面收拾與清潔、餐點的取用與置放等,這些都只能由人來執行。

遞送機器人只能取代原本要由人來「跑腿」這個工作,例如由菜口把餐點送到桌邊或是外帶區,或是從後場把某些物品送給前場人員。

其次是每個餐廳的型態不同、 服務的方式也不同,對人力的使用(消耗)方式也就會是不同的。例如吃到飽餐廳和日式燒肉桌邊服務就是完全不同的人力需求;把餐點送桌邊由客人自助取餐,與送到定點由前場人員上菜也是不同的人力需求,並不是所有的餐廳都可以一概而論的。即便是同類型的餐廳,在人力運用的方式也未必是相同的。

在導入服務型機器人時最關鍵的部份,就是如何規劃出完美的「人機協作」方式?而這取決於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如何做出部份的妥協,使最終的人機協作流程可以順暢而更有效率?不會因為機器人的進場使流程變得「卡卡的」,終致機器人必須黯然退場,或是被晾在旁邊成變成擺飾品。

這是最重要也最耗時的過程,套句股市常用語:「好的規劃可以帶你上天堂⋯⋯」

有趣的是,前面所提到的利益相關者 (Stakeholder) 們,以餐廳來說,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人員,只要有可能會接觸到機器人的同仁,都是利益相關者。例如,我們通常不會認為廚房洗碗的阿姨跟機器人會有關係,但如果機器人是用來回收餐盤到清洗區,那麼阿姨隨手一丟的回收籃可能就會影響機器人運行的流暢性。因此我們就必須要確保洗碗阿姨可以跟回收機器人好好的「人機協作」才行!

服務型、特別是送餐機器人的導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就好像一個沒有用過智慧型手機的人第一次拿到 iPhone 時,初時可能只會使用一些基本的功能。一旦上手、也習慣使用時,就會開始思考其它的使用方式,如何使用它來讓日常生活更便利?在經過一段時間,通常是三個月後,現場的人員就會開始為機器人找出更多、更複雜或是更順手的使用方式,來精進它的使用效率,這時候可以節省的人力當然就會更多!

前兩年 COVID-19 疫情期間,連員工都找不到,更別提要「減少」人力了!餐飲服務業者的想法也大幅度改變,從「減少」人力變成「補充」人力,這也是為什麼國內服務型機器人的市場,會在疫情期間猛然興起的主要原因。

「錢」還是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談到「錢」這個因素,一隻送餐機器人,不論它的買價是 20 萬、30 萬、或 40 萬,把它攤提到三年 36 個月,每個月也就一萬多,還不需要勞健保,不管怎麼算都比真人員工便宜。

但我很不喜歡從「錢」的這個角度去看服務型機器人,因為它可以為服務業者帶來的效益,其實遠遠多於「省錢」這個因素。

再回到「人機協作」這個角度,一家餐廳是無法只靠送餐機器人運作的,再多的機器人都無法取代一個「人」。就算是由客人自助取餐,我們也無法想像一家只有機器人的餐廳要如何運作?或是換個角度,你會想要去一家只有機器人而沒有人服務的餐廳吃飯嗎?

只談「錢」銅臭味太重。在我的經驗中,如果只談降低人力成本,導入服務型機器人的成功率通常都很低!- I’m Phoen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