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新知

2023/06/11

關於服務型機器人的那些事

在企業 IT 領域超過卅年,但從來沒想到過有一天我會跟「機器人」有所連結⋯⋯既然有連結了,那就來談一談吧!

人型機器人的出現

上一波「服務型機器人」進入台灣大眾的視野應該是在 2014 年日本軟銀 (Softbank) 推出,由台灣鴻海代工生產的「類人型」機器人 Pepper。2016 年由台灣代理商以月租新台幣 26,888 元的價格引進台灣市場,相信讀者們應該都有在不少場域看到過 Pepper 的身影。

當年 Pepper 上的應用(不論原生或客製)並不足以讓多數人(企業)買單,其次在價格上與其功能相比則偏高,在市場的實際需求並未如預期般大的情況,據媒體報導其實際生產的數量大約只有 2.7 萬台,Pepper 在 2020 年停產,未來恢復生產的可能性也相當低。導致 Pepper 失敗有許多各種內、外在的因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搜尋,網路上有不少相關的討論文章。例如這篇:「Pepper 機器人為何陷入了困境?

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點,在 Pepper 之前,在市場上曾經出現過的服務型機器人,幾幾乎都是走「仿真」型式的,例如 Honda 的 ASIMO 或是 Sony 的 AIBO 寵物機器狗。

也就是說如果先不考慮「提供服務」的技術本質,在那個時間點上,大部份的機器人研發者走的是「型」的這條路,就是外型上要像人。

在灰燼中重生

而就在 Pepper 的出現、然後又失敗的同時,也在市場上激盪出服務型機器人發展的火花,在隨後的幾年之間,類似 Pepper 的接待機器人,以及其它各類型冠上「AI」稱號的服務型機器人,逐漸在市場上以可接受的價格出現,開始遍地開花,服務型機器人順勢就上了風口浪尖;而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廠地就是中國。

但這次大部份的研發者不再堅持「型」的路線,而是改走「質」的路線,也就是以完成「服務」工作為重點,外型未必要長得像人。

例如接待型機器人就有著與人類似的身高,但沒有 Pepper 被詬病無用的「手」,頭部就是一個像平板般的螢幕,可以顯示資訊,也可以點擊輸入;行走也不是靠「腳」,而是以具有環境辨識能力,可以自動導航的移動平台;它除了可以與人進行對話外,也可以導引人到特定的地點,或是執行導覽的任務。遞送機器人則像是一個可以行走的貨架,有多個層板可以擺放要被傳遞的物品(或餐點),可以多點傳送,東西送完還會回到原本的出發點。清潔機器人就長得更不像人了,它像是放大版的家用掃地機器人,可以吸塵、也可以洗地,沒電了還會回到充電椿充電。

這些服務型機器人並沒有長得像「人」,它只被設計用來完成某些特定的工作!

近來在接受訪問時,媒體朋友們最愛問的一個問題就是當初為什麼會引進服務型機器人進到台灣市場?是不是看到了什麼樣的趨勢?但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並沒有那麼具有前瞻性。會踏進服務型機器人的市場,只是為了在原本的企業 IT 服務外,尋找另外的業務發展機會。也剛巧在一個機緣之下,我們就一腳踏進服務型機器人的市場;嚴格來說,應該是「企業用」的服務型機器人市場。

全新的市場體驗

目前台灣的服務型機器人,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市場,產品新、市場新、整個市場的生態也新,需求端(企業用戶)也是新的,因此在推動的過程中,幾乎就是從頭開始教育市場。從介紹產品、如何導入、導入時場域路線規劃、人機如何協作、到後續日常運作的維護服務等,對傳統的 IT 的系統整合商,甚至是客人,都是一個全新的體驗。

整體來說,這二、三年的時間是一個新鮮、但並非完全順利的學習過程。相較於市場上其它的同業來說,因為我們是從企業 IT 整合起家的,因此服務企業用戶對我們來說是根植於 DNA 中的,在面對不同文化的企業用戶間,團隊是熟悉而懂得如何應對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傳統的 IT 整合市場其實不太需要市場行銷協助的,而一個非常接近消費型市場的企業產品,如服務型機器人,它對市場行銷的需求是不低的,這又是另一個全新的經驗,後續我將陸續分享這些新的體驗。

回到前面提到那個有趣的點,大家認為未來終極的服務型機器人,會以「型」為主,的「人」或「類人」型機器人?抑或是像現在市場上以「質」為主,著重完成任務的「非人」型機器人呢?- I’m Phoenix